滴滴试行黑名单功能后,乘客司机互拉黑会解决矛盾还是引发新问题?
近年来,随着网约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平台治理与用户权益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滴滴出行近日宣布,将在部分城市试行“黑名单”功能,允许乘客和司机双方基于特定规则互设黑名单,此举旨在通过双向约束机制提升出行体验,减少冲突事件,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这一功能的推出,既是对用户诉求的积极回应,也是网约车平台治理模式的一次重要探索。

功能上线背景:行业痛点与用户诉求的双重驱动
网约车行业在便捷出行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乘客方面,可能遇到司机拒载、绕路、骚扰、车辆卫生差等问题;司机方面,则可能遭遇乘客恶意取消订单、污言秽语、损坏车辆等行为,此前,平台多通过投诉处理、封禁账号等方式进行事后管理,但缺乏事前预防机制,导致部分矛盾反复出现,据滴滴数据显示,2023年平台收到的乘客与司机互相关注的投诉中,约有60%涉及沟通不畅或行为冲突,凸显了双向约束机制的必要性。
此次“黑名单”功能的试行,正是基于对行业痛点的深刻洞察和对用户诉求的及时响应,滴滴相关负责人表示,功能设计初衷是“让双方在出行前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权,通过提前规避风险行为,营造更安全、文明的出行环境”。
功能规则详解:双向拉黑的条件与限制
根据滴滴公布的试行方案,乘客和司机可在以下场景中启用“黑名单”功能:
- 乘客端:若司机存在恶意取消订单、超时等待未沟通、路线争议拒不听取建议、车内有异味或垃圾等行为,乘客可将对方加入黑名单。
- 司机端:若乘客存在多次恶意取消订单、辱骂或威胁司机、吸烟或乱扔垃圾、要求超速或违规行驶等行为,司机也可将其拉黑。
黑名单生效规则如下表所示:
| 操作方 | 可拉黑对象 | 生效范围 | 持续时间 |
|------------|----------------|--------------|--------------|
| 乘客 | 司机 | 该司机账号 | 长期有效,乘客可手动解除 |
| 司机 | 乘客 | 该乘客账号 | 长期有效,司机可手动解除 |

需要注意的是,黑名单仅针对特定账号生效,不影响对方使用平台的其他服务,平台对拉黑行为设置了申诉机制,若用户认为被恶意拉黑,可向平台提交证据进行复核,确保规则不被滥用。
功能影响分析:多方共赢的治理新探索
对乘客:提升出行安全感与体验
“黑名单”功能让乘客在出行前拥有“筛选权”,女性乘客可通过拉黑历史评价中存在骚扰行为的司机,降低潜在风险;带儿童出行的家庭可规避车辆卫生不达标的司机,提升舒适度,滴滴内部测试显示,在试行城市中,80%的乘客认为该功能能有效减少“不愉快行程”,65%的乘客表示“出行更安心”。
对司机:减少职业风险与工作压力
司机群体长期面临“乘客难伺候”的困境,通过黑名单功能,司机可提前规避恶意乘客,例如故意绕路或挑剔服务的用户,从而减少沟通成本和时间浪费,北京网约车司机李师傅表示:“以前遇到难缠的乘客,只能忍气吞声,现在可以直接拉黑,感觉更有尊严了。”
对平台:优化生态与降低管理成本
从平台治理角度看,“黑名单”功能将事后投诉转化为事前预防,有望减少冲突事件的发生频率,滴滴数据显示,试行该功能的地区,订单投诉率同比下降约15%,客服处理纠纷的工作量减少20%,双向拉黑机制还能倒逼用户规范自身行为,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行业生态。

潜在挑战与应对:规则完善是关键
尽管“黑名单”功能具有积极意义,但其落地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用户可能因小事滥用拉黑权利,导致司机或乘客的正常出行受阻;如何界定“恶意行为”并避免误判,需要平台建立更精细的审核标准。
对此,滴滴表示将通过技术手段优化功能:引入“拉黑原因标签”系统,要求用户选择具体拉黑理由(如“绕路”“辱骂”等),便于平台统计分析高频问题;对频繁拉黑的用户进行提醒,引导其合理使用权利,平台还可能结合用户信用分,对恶意拉黑行为进行限制。
行业展望:网约车治理进入“双向约束”新阶段
滴滴“黑名单”功能的试行,标志着网约车行业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双向约束”的转变,过去,平台多侧重对司机的规范管理,而忽视乘客行为的约束;通过赋予双方平等的权利,更能激发用户的自我管理意识,这种模式若能成功推广,或将成为行业标配,推动网约车服务向更高质量、更安全可靠的方向发展。
对于用户而言,合理使用“黑名单”功能,既能维护自身权益,也是对行业生态的共建,正如一位业内专家所言:“网约车的健康发展,需要平台、司机、乘客三方共同努力,而‘黑名单’正是连接三方责任与权利的重要纽带。”
随着试行的深入,滴滴或将根据用户反馈持续优化功能细节,可以预见,在技术赋能与规则完善的双重推动下,网约车行业将迎来更规范、更文明的发展新局面。
版权声明:本文由环云手机汇 - 聚焦全球新机与行业动态!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冀ICP备2021017634号-5
冀公网安备130628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