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生物识别会有新形态吗?
手机生物识别会有新形态吗?
现有主流生物识别技术回顾
(一)指纹识别
- 光学指纹识别:原理类似照相,通过“拍照”获取指纹信息,是屏幕指纹识别的常用方案,其优势在于技术成熟、成本较低,但受污渍、油渍和汗水影响较大,且无法检测活体特征,安全性相对较低。
- 超声波指纹识别:运用声呐技术,能检测指纹的三维形貌,识别精准度高,感应区域面积大,不受污垢、油渍及汗水干扰,安全性优于光学指纹识别,不过功耗和发热量相对较大,对手机续航和散热有一定影响。
(二)人脸识别
- 2D人脸识别:基于平面图像进行识别,安全性较低,容易被照片或视频蒙骗,一般仅用于简单的解锁功能,难以满足支付级安全需求。
- 3D结构光人脸识别:苹果Face ID的核心技术,通过采集带有一定结构特征光线的点进行3D建模,与人脸信息比对实现识别,测量精度高达毫米级,安全性强,适用于高安全场景,但组件体积较大,对手机屏幕占比提升有阻碍,且识别距离相对较短。
- ToF人脸识别:发射光束测量反射时间或波长以获取物体距离信息,可构建立体“脸部建模”,分为iToF和dToF两条技术路线,安卓阵营部分机型采用,除用于信息安全和支付安全外,还可辅助自动对焦,但在特殊场景下如佩戴口罩时可能识别困难。
(三)虹膜识别
具有高度唯一性、稳定性和不可更改的特征,安全等级不亚于指纹识别,其对环境要求苛刻,需独立红外发射器和摄像头,传感器体积大,会侵占手机边框面积,在追求屏占比的手机行业难以广泛应用。
新兴生物识别技术探索
(一)皮下静脉识别
- 原理:利用近红外光捕捉手掌或指静脉的血管分布模式,如日立手掌静脉专利技术。
- 优势:血管特征位于皮下,难以伪造,且需活体血液流动支持,防伪性强。
- 挑战:传感器小型化是关键难题,目前受限于现有模块体积,在手机中的应用较少。
(二)心电信号(ECG)识别
- 原理:通过电极捕捉心脏电活动特征,类似Apple Watch的ECG功能,可扩展为身份认证。
- 优势:具备连续身份验证的可能性,实时匹配心跳特征。
- 挑战:运动等易产生信号噪声,且个体差异校准难度大。
(三)脑电波(EEG)识别
- 原理:借助轻量化脑电采集设备(如头戴式或耳内传感器)提取脑波模式。
- 应用场景:适用于高安全场景,如军事、金融领域,还可结合意图识别实现防胁迫解锁。
- 瓶颈:设备便携性和信号稳定性有待突破,非侵入式EEG精度需进一步提高。
(四)步态与行为特征识别
- 原理:依靠陀螺仪、加速度计及AI分析用户行走姿态、握持习惯等。
- 优势:可实现无感连续认证,无需用户主动操作。
- 风险:算法易落入现有动作识别专利范围,如华为步态识别相关专利。
多模态融合技术趋势
(一)混合生物特征认证
- 空间融合:同时采集多种生物特征,如指纹 + 静脉(富士通多光谱成像专利),提高安全性。
- 时序融合:结合不同时间点的生物特征,如面部识别 + 语音指令(亚马逊专利),增强认证可靠性。
- 优势与挑战:安全性更高,能有效抵御单特征破解,但算力与功耗平衡需专用NPU支持。
(二)环境自适应生物识别
- 原理:根据场景动态调整认证方式,如高湿度环境优先使用静脉而非指纹。
- 专利布局重点:传感器数据联动决策算法,如三星场景自适应专利。
前沿研究领域展望
(一)表观遗传特征识别
- 原理:通过皮肤表面代谢物(如汗液化学成分)进行身份判定。
- 潜力与挑战:具有无法复制的生化“指纹”优势,但需突破实时检测技术,如柔性生物传感器的研发。
(二)DNA快速比对
- 现状:纳米孔测序技术(如Oxford Nanopore)可使设备微型化,但实时性不足。
- 未来可能:预存用户DNA特征片段,通过微流控芯片快速局部比对,目前处于科研阶段。
(三)气味识别
- 原理:电子鼻(气体传感器阵列)捕捉个体独特体味分子标记。
- 应用障碍:易受环境气味干扰,长期数据漂移校准难度大。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多模态融合生物识别技术在手机上的应用前景如何?
解答:多模态融合生物识别技术在手机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厂商可以将多种生物识别技术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单一技术的不足,在支付场景中,可以结合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提高支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在日常解锁场景中,可以根据环境条件自动选择最合适的识别方式,如在手指有污渍或潮湿时自动切换到人脸识别,多模态融合技术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算力和功耗的增加、算法的复杂性以及成本的上升等,但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和算法的优化,这些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多模态融合生物识别技术将在未来的手机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问题2:新兴生物识别技术何时能在手机上大规模商用?
解答:新兴生物识别技术在手机上大规模商用的时间取决于多个因素,技术本身需要不断成熟和完善,例如皮下静脉识别需要解决传感器小型化的问题,心电信号识别需要提高信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脑电波识别需要提升设备的便携性和信号质量等,市场接受度、成本和产业链的配套也是重要因素,目前来看,一些新兴技术如无接触式指纹识别可能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商用,因为它是对现有指纹识别技术的升级,技术难度相对较小,且市场需求较大,而像DNA快速比对、气味识别等技术,由于技术复杂、成本高以及隐私等问题,短期内难以在手机上大规模商用,总体而言,部分新兴生物识别技术可能会在未来3 5年内逐渐在手机上得到应用,但要实现大规模
版权声明:本文由环云手机汇 - 聚焦全球新机与行业动态!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